外埔綠能園區生廚餘發電後,會產生大量的沼渣、沼液,但因為無處可消化,而造成堆積如山的窘境。為此市議員吳敏濟就建議,希望把沼渣、沼液研發成有機肥,市府環保局歷經多年嘗試後,順利開發成功,並取得農委會認證。這天在民代牽線下,未來這些有機肥也將免費提供給農民來使用,不僅降低生產成本,也能幫助農產生長。
眾人合力撒下有機肥,有別於市售有機肥,這一桶桶深咖啡色的有機肥,全都是利用外埔綠能園區生廚餘發電後,所產生的大量沼渣、沼液,經過發酵製成的有機肥,不僅達到廢物再利用,也能有效解決園區沼渣、沼液無處可去化的窘境。

▲產生的大量沼渣、沼液,經過發酵製成的有機肥/記者 陳柏翰攝
由於外埔綠能園區每天都會產生出數十公噸的沼渣、沼液,因此市議員吳敏濟就提議,希望能研發成有機肥。而市府環保局歷經多年嘗試後,總算順利開發成功,並取得農委會認證,對於水稻或瓜果類都相當合適,因此在民代牽線下,未來園區生產出來的有機肥,也將免費提供給附近農民來使用。
農友也表示,近期受烏俄戰爭及運費上漲影響,肥料價格大漲,如今能夠有免費有機肥可使用,不僅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提升農產生長,而市府環保局也表示,接下來也將進一步研發成液態肥料,將循環經濟發揮到最大效益。

▲也將進一步研發成液態肥料,將循環經濟發揮到最大效益/記者 陳柏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