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台中龍津國小投入280萬經費,歷經3個月,將舊有的會議室和檔案室,打造成「津讚悅讀坊」,融入稻草人、風力發電等當地特色,除了提供學校師生與社區民眾良好的閱讀空間,也讓大家在閱讀之餘,也能認識家鄉。
意象牆面上,不僅有飽滿的稻穗,還看得到遠處火車穿越一畦畦整齊的稻田,將在地特色展現的一覽無遺,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台中龍津國小投入280萬經費,歷經3個月,將舊有的會議室和檔案室,打造成「津讚悅讀坊」。

▲台中龍津國小投入280萬經費,將舊有的會議室和檔案室,打造成「津讚悅讀坊」/記者 楊宗桓攝
校方表示,龍津的舊地名是「海埔厝」,而龍津國小就是這個村莊的心臟,也是社區文化傳承的重要地方,全新打造的共讀站,未來將結合地方辦理各種藝文講座或活動;並營造成親子共讀、師生共享的空間。
地方民代也表示,閱讀是通往世界的鑰匙,期望未來共讀站能成為「學校閱讀推動的堡壘」,不僅將知識傳遞,也讓社區文化永續傳承。

▲全新打造的共讀站,未來也將結合地方辦理各種藝文講座或活動/記者 楊宗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