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鄉的稻子種植面積全國最大,米收成後留下來的稻草數量也多,因此當地自古,就有許多運用稻草的習慣,比如說拿來幫助發酵酸菜,或者是鋪在田裡面幫作物保暖等等,同時也發展出專門回收稻草的產業,以及相關的社區文創商品,透過鏡頭,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大埤的稻草文化。

▲在地青農謝志坪示範自家醃酸菜如何運用稻草幫助發酵 / 記者 王可萱 攝

▲大埤二期稻作採收後,農地會立刻投入種芥菜,農們會保留田裡殘留的稻梗及稻草幫菜保暖、保濕 / 記者 王可萱 攝
芥菜、稻草用滾水燙過,跟鹽一起一層一層放進桶子中,大埤青農謝志坪為推廣食農教育,全心投入研究他們那種最多的兩項作物稻米跟芥菜,這次他示範的是利用稻草來醃酸菜,他說以前他小時候,自己家裡在醃酸菜時就會加入稻草來幫助發酵。另外因為他們那冬天二期稻子收成後,農地會馬上投入種芥菜,所以也發展出就地運用稻草來幫菜保濕的農業文化。
曳引機拖著特殊的機械從田裡開過,稻草捲從車尾滾出來,除了原地再利用,二期稻作後,在大埤也時常能見這樣的風景,這是稻草回收業者收集來要自用或者是再賣給農友的。業者說,以前大家會用稻草做燃料、飼料,或者是生活用品,目前用最大宗的是種菇,以及一部分有人拿來研究做環保材料,收集的工作因為人工減少的關係,現在已經轉用大型機械來作業。

▲大埤二期稻作後,經常可見大型機械捲稻草捲的風景,金黃草捲散置在田間也成為大埤在地的特色地景 / 記者 王可萱 攝

▲大埤鄉內稻米種植最密集的地區「三結社區」以稻草為特色發展文化季、開發文創商品-稻草拍打棒來經營社區發展 / 記者 王可萱 攝
大捲的金黃草捲分佈在田間,形成特殊的在地景色,三結社區是鄉內稻子種植最密的區域,除了發展出用大草捲及大型稻草裝置為主題的「稻草酸菜季」,同時也開發相關的文創品,以稻草為特色來經營社區發展。
稻草隨時代變化,工業品發達,在不少地方從生活物資變成農業廢棄物,大埤鄉內不少將稻草看作「寶」的實踐,讓人看到農廢在文化跟創意上的多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