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小麥豐收望推廣 農民盼政府助銷路

2025.03.31 記者 黃文旻 報導
字級設定:

過去清朝時期,麥寮因種植大量小麥,被稱作「麥仔簝」,但近年來因為進口小麥的衝擊與收購價格下降,再加上人口老化等原因,造成麥寮的小麥種植逐漸減少。在地農民林志隆對小麥情有獨鍾,這五年來研究其生長特性,發現小麥不太需要水與肥料,還能讓老農民能不用費神管理,因此他希望農民能在每年9到10月間種下小麥,讓自己與田地休息,等到過年後就能採收,同時也希望政府幫忙,推廣在地農特產,讓更多人認識麥寮的小麥。

▲近年來因為進口小麥的衝擊與收購價格下降,再加上人口老化等原因,造成麥寮的小麥種植逐漸減少。/ 記者 黃文旻 攝

收割機緩緩的經過小麥田,將金黃色的小麥收割下來,麥寮一直以來都是「風頭水尾」,日夜溫差與海風大,不過小麥卻非常適合在這種環境之中種植,今年平均一公頃的田地就能有5000公斤的收穫。

▲今年平均一公頃的田地就能有5000公斤的收穫。/ 記者 黃文旻 攝

雲林縣政府為了鼓勵農民轉作小麥,每公頃補助7萬元,小麥種植起來管理也比較簡單,對年紀較大的農民來說比較輕鬆。而且小麥需要的肥料不多,不只省成本,土地也能趁這段時間休息一下。林志隆認為,對農民來說,小麥是一個很適合的轉作選擇。

▲期待未來小麥能夠重新成為麥寮的特色作物,也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讓台灣自己種的小麥被更多人看到。/ 記者 黃文旻 攝

目前台灣小麥的市場價格還不穩定,農民種了之後,銷路和價格都是問題,難免會擔心。林志隆希望,政府能幫忙推廣麥寮在地生產的優質小麥,讓農民的心血有更好的保障。期待未來小麥能夠重新成為麥寮的特色作物,也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讓台灣自己種的小麥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