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樂碰上科學,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萬和國中國樂社安排一場「創意水管笛」的設計與製作,透過老師解說吹管樂器的結構與發聲原理,並帶著學生動手做出水管笛,從實作中,體驗按孔位置與音高變化的關係,幫助學生未來,在學習吹奏技巧上,不用靠死背,就能融會貫通。

▲透過老師解說,學生們親自打造由水管做成的笛子/記者 李晉仰攝
國樂社上課囉,這天不拿起樂器演奏,而是來了解聲波的波長、頻率和振幅,因為所有的樂器能夠發聲,都和這自然原理脫離不了關係,為了探究根源,校方特地安排這樣一場聲音的秘密課程。
學校指出,配合台中市教育局推動的「思用樂學 創造永續」美學蔓延計畫 ,老師將國樂和自然科學相互激盪,不只來了解吹管樂器的結構與發聲原理,還要學生親自動手製作「創意水管笛」,計算音高與按孔位置,才能讓這個水管笛順利吹出聲音。

▲學生與國樂老師一同演奏自製的水管笛/記者 李晉仰攝
透過動手做與測試等過程,讓學生了解音高與管長之間的關係,以及泛音列與波長的變化,雖然過程中難免遭遇困難,但透過討論與修正,學生還是收穫不少,對於未來在吹奏技巧的掌握上,多少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