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學研究,65歲以上長者中約三分之一有程度不等的聽力損失,其中多為漸進式惡化,然而,許多長者以為是自然老化,往往未主動就醫,成大醫院陳嘉思聽力師指出,聽覺是一種可被介入、可以被改善的能力,只要及早透過個別化的聽覺輔具與復健策略,長者有機會維持清晰的溝通能力及良好的社會參與。

▲許多長者以為是自然老化,往往未主動就醫。/記者 陳嘉升攝
目前臨床上針對輕中度聽力損失,主要採用助聽器作為介入輔具,然而對於重度聽力損失者,配戴助聽器仍難以辨識語音時,可進一步評估植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的原理與助聽器不同,能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是重度聽損者的另一項介入選擇。
陳嘉思聽力師強調,聽力師在聽能復健過程中扮演橋梁地角色,不只協助患者適應輔具,也與耳鼻喉科醫師、語言治療師密切合作,提供全方位的聽覺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