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自2020年推動校事會議制度以來,雖然原意是提升校園事件處理效率、保障學生權益,但也引發濫用申訴、惡意檢舉等亂象。議員林儒暘在議會總質詢中指出,制度讓部分老師失去教學熱忱,建議在中央修法前,縣府可先採取「不受理匿名投訴」及「投訴不成立者負擔部分費用」等作為,減少無理申訴、維護教育秩序。

▲議員林儒暘在議會總質詢中指出,校事會議制度引發濫訴亂象,讓許多老師教學壓力大/記者 蔡育楷 攝
議員林儒暘口氣沉重說到「已經快要沒有老師了」,原因就是校事會議制度,讓許多老師失去熱情,原本是為了讓校園爭議更透明、更公正的制度,卻在基層實施後產生不少副作用。

▲教育處表示,將持續關注制度執行情形,兼顧學生權益與教師保障/記者 蔡育楷 攝
林儒暘議員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經校事會議討論後真正被解聘的老師僅約三%,甚至有近一半的案件最終被判定不成立,可見制度設計與實際執行之間仍有落差。

▲縣長許淑華受訪時表示,將蒐集各界意見向教育部反映,並盼中央修法檢討制度,減少爭議、回歸教育初衷/記者 蔡育楷 攝
縣府表示,將蒐集相關意見向教育部反映,同時加強校園溝通與輔導,以保障學生權益,也支持鼓勵用心的老師。
縣府進一步指出,會持續彙整各界意見及基層執行情形,向教育部提出建議,希望中央能檢討制度並完善配套,減少爭議,讓教育回歸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