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活化西螺大橋附近的水岸環境,以及減輕濁水溪揚塵對在地居民的影響,雲林縣政府推動總經費4609萬8000元的「濁水溪親水文化園區整體改善計畫」,透過計畫的執行,逐步將引西圳導水路的水岸環境、水門設施及路徑再次整理出來,配合導覽解說設施,讓年輕人親近濁水溪、認識濁水溪,並且工程預計將會在今年10月上旬完工,也期待日後文化園區,可以成為鄉親以及遊客觀光遊覽的新地標。

一、建立環狀親水步道系統
將現有舊導水路周邊空間加以整理,保留原有水利設施及石籠邊坡,透過基地內部挖填平衡的方式塑造出深水區、淺水區及草澤緩坡水岸的地形。沿其周邊可建置一條環狀的水濱散步道系統,供民眾慢跑運動等多功能使用。
二、堤前坡防風林帶設置
目前堤前坡至現有農地間大部分為裸露之水泥表面,本案將透過堤前坡培厚覆土方式,創造堤前緩坡空間,同時也將增加植物生長空間,並於培厚區域種植連續綠帶,加強防風抗沙之緩衝空間。
三、建構堤頂休閒綠廊
濁水溪堤防沿線擁有廣大的腹地空間,在擁擠的都市區域提供了一處緩衝空間,是非常好的都市休閒綠地空間。結合堤頂、堤後廊道空間,以及現有的休憩空間,形成一完整的步道景觀系統,提供西螺周緣區域散步、運動的最佳場所。
四、設置水利設施解說廣場
運用堤頂現有腹地,可於此設置草坪空間及解說廣場,提供民眾多功能的活動場地以及水利設施解說的休憩空間。結合生態教育及解說等設施,讓民眾能更深入了解水岸環境生態。
五、歷史文化區
本區位於石敢當處,周邊有日治時期水針、土地公廟、渡口、廖重光紀念碑以及延平老街口等重要文史景點。本區設計重點應結合現有文史景點,並賦予其空間故事意涵,創造出獨具地方特色的休憩空間及主題廣場。結合地景及環境解說系統,以探索教育為主體,輔以深入淺出的導覽形式,講解濁水溪與西螺之發展脈絡,使民眾能夠親身體驗在地文史,了解西螺與濁水溪之歷史脈絡故事,成為西螺與濁水溪的文史教育場地。
六、親水共融遊戲區
本區位於現有兒童遊戲場,現況之遊樂設施多已毀壞,本計畫將配合現有空間型態並保留既有大樹,融合體能型及感官型體驗類型,規劃出具有特色之共融式遊戲場。另一方面,將結合水環境議題促使人們更加認識水,期望透過遊戲的手法,教導人們尊重自然環境,並延續其環境特色,提供所有兒童一同玩樂、遊戲、發展能力的遊樂設施,營造在大自然中學習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