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大埤吉田社區,以種稻子為主要產業,早期農民有在田周圍種竹子做籬笆,或者是防風林的習慣,也會取竹子自己做農具,現在隨科技跟時代變化,村裡已經沒人會,為將這個技藝找回來,社區發展協會透過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的計畫,第三年辦理文化傳承培訓計畫,傳承手藝以外,也希望建立在地文化自信,同時開放給庄外民眾參加,藉交流帶動居民發想手藝的創新應用。▲大埤吉田屬農村型社區,早期農民有在田周圍種竹子做籬笆防風的習慣,也會取竹子自己做農具,隨科技跟時代變化,村裡已經沒人會,為將這個農村技藝找回來,社區發展協會的到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的支持,第三年辦理「文化傳承培訓計畫」 / 記者 王可萱 攝大家圍在一起學習竹編,這是大埤吉田社區的「文化傳承培訓計畫」,社區的理事長謝昭奇說明,雖然他們那以刺繡為特色,但因為過去農民習慣在田的圍種竹子做防風圍籬,竹材算很好取得,所以老一輩是有用竹自製農具的習慣,不過現在已經都沒有人會,因為這樣他們才向農水署申請這計畫,希望能將這農村技藝撿回來。竹藝老師吳文淼說明,吉田的課才第三年,他是教大家從基礎做起,考量作品的實用性,今年是用兩天的課教學員做竹缽跟竹球。社區說明,因為他們村高齡化嚴重,為促進大家積極思考老手藝能在現代生活中如何運用,課程名額有開放部分給社區外的民眾參加,透過課程互相交流,促進創新。▲竹藝老師吳文淼帶社區從基本功開始學起,考量作品的實用性,今年是教大家做竹缽跟竹球 / 記者 王可萱 攝主辦單位說明,因為竹編這技藝對長輩來說相對熟悉,這課除了做文化傳承,也幫助高齡者及在地居民建立文化自信,同時也發揮收集大家的創意的功能,創造發展在地產業的各種可能性,活化社區。
2025.07.03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