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場堅持水牛耕田 高齡老農保存技術

2022.03.17 記者 王可萱 報導
字級設定:

隨著社會變遷,農民現在是普遍都使用鐵牛來種田,不過在麥寮,卻有一個水稻育苗場的主人林志隆,還是堅持找會牛耕的老農民林清富來幫忙整田,希望可以保留以及傳承這個古早的農耕方式,因為這樣的景色實在太罕見,附近的農民經過都忍不住停下來觀賞,回憶過去的農村時光。

▲麥寮一個水稻育苗場的主人林志隆堅持找會牛耕的老農民林清富來幫忙整田 / 記者 王可萱 攝


台灣社會工業化之後,農村的人口流失,種田的工具也從水牛轉為鐵牛,現在來說,農民普遍是都使用機械來作業,不過在麥寮還是有一個身兼農會以及鄉民代表的水稻育苗場主郎林志隆,堅持繼續找還會牛耕的老農民林清富來幫忙整地,雖然成本跟機械比起來是高不少,不過他還是希望可以保留以及傳承這個古早的方式。

其實跟機械比起來,使用水牛下去整地是可以整的比較平,附近的農民經過,看到牛勒整田,都忍不住停下來觀賞,回憶過去的農村時光。

▲林清富是崙背人今年已經70多歲,是少數還有牛可以下田整地的老農  / 記者 王可萱 攝

保有這個技術的老農民林清富是崙背人,今年已經70多歲,要訓練一頭牛可以下田工作,除了聲音跟動作的指令之外,還要跟牠培養感情,因為人工作業做實在是太累,現在除了固定的客戶,林清富是不再接其他的工作。

隨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的技術不斷流失,堅持用水牛來整地,是讓農村再現懷舊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