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坑樟湖生態國中小是KIST實驗教育學校聯盟的其中一間學校,以四季課為校本課程,今年春天,全校是以「過路經濟」為主題,進入社區踏查,做主題研究,有人研究做藍染的大菁、有人去了解生態茶園,也有人是去認識當地的竹子文化,透過課程,助社區解決問題,也促進學生循序漸進社會化,及培養解決問題的實踐力。

▲大菁踏查組學生擬列要詢問的問題,進入社區踏查 / 記者 王可萱 攝
學生跟著社區藍染人文協會的理事長走入山裡觀察藍染的原料大菁實際生長的環境,這是古坑樟湖生態國中小國小部的校本課程。他們這個課依季節有不同的內容,春季課程主要是結合社區做專題研究,今年學校老師考量樟湖這幾年因為黃頭鷺的關係,觀光客增加,訂「過路經濟」為大題目,學生依年級進行不同的實踐,高年級是分組後自己訂子題,同時進入社區實際踏查。
學生分組討論後,有人想要去調查藍染的原料大菁、有人實際找老師教他們染布,有人去認識竹子、也有人去訪問學校附近的生態茶園,發現問題之外,也提出解決方案。
校長陳清圳說明,他們將學校的課程連結社區已經好幾年,且這6年來越來越有系統,用這個方式,主要是促進孩子從小就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社會化,以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選擇研究茶的同學前往學校附近的生態茶園作探究 / 記者 王可萱 攝
學校說明,課程中,低年級是全體合作去找學校附近的地點做介紹,中年級則是找校內外的野菜做成料理,期待透過學校帶領學生進入社區的力量,替地方解決問題,也讓新的一代透過課程更愛鄉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