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起火坩」 傳承百年文化傳統

2025.05.02 記者 林虹伯 報導
字級設定:

白沙屯媽祖每年到北港朝天宮進香,最重要的儀式便是「刈火」。為了讓香火保持多天不滅,也避免陶製火缸因為高溫受損,北港朝天宮在百年前就發展出「糊火缸」這項技術並傳承至今。其流程需要先將舊的泥土清除,再由專業師傅將黏土、粗鹽、紙棉等材料混合後,再糊在缸上形成保護層,過程全憑經驗與手感。目前國內僅剩白沙屯拱天宮使用傳統火缸刈火,朝天宮每年都會在刈火之前替拱天宮糊火缸,而這樣的技術也獲登錄為雲林無形重要文化資產,一起來了解。

▲專業師傅將黏土、粗鹽、紙棉等材料混合後,再糊在火缸上形成保護層,過程全憑經驗與手感。記者林虹伯/攝

師傅認真「糊火缸」,將這樣的傳統延續下去。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取得朝天宮萬年香火爐的聖火,並將其帶回苗栗。為了保證香火在路途中不熄滅,也保護火缸避免高溫損壞,北港朝天宮於百年前就發展出獨特的糊火缸技術,並將其保存至今。

苗栗拱天宮每年都會將承載刈火重任的火缸,趕在白沙屯媽祖來到北港之前送到朝天宮,由專業師傅「糊火缸」保護。糊火缸之前要先將舊有的泥土洗淨,再將黏土、粗鹽、紙棉等材料混合均勻之後糊在缸上,完成之後再陰乾,才能進行後續的起火儀式。

▲包含糊火缸與起火完整流程的「北港進香起火坩」目前也已經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記者林虹伯/攝

地方文史工作者指出,朝天宮的糊火缸技術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而包含糊火缸與起火完整流程的「北港進香起火坩」目前也已經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雖然早年朝天宮的糊火缸技術也會為其他友宮施作,不過隨著時代改變,目前只剩下白沙屯拱天宮仍使用傳統火缸,朝天宮現在也僅為拱天宮施作。

糊好的火缸不僅是承載萬年香火的容器,也是白沙屯媽祖到北港進香的特色,也代表著萬年香火不斷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