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新崙社區有悠久的種稻歷史,發展出深厚的米食文化,但不少隨著生活越來越便利,漸漸消失,比如說紅龜粿,早期是他們村裡家家戶戶為了拜拜跟節慶喜事,都會自己在家做的食物,大約20年前就沒繼續傳承,為此社區發展協會是用小旗艦的計畫,辦理80歲到60歲的中高齡共學課程,從斷掉的那代開始銜接,要讓這手藝代代相傳。

▲斗南新崙社區有悠久的種稻歷史,發展出深厚的米食文化,但不少隨著生活越來越便利,漸漸消失,比如說紅龜粿,早期是他們村裡家家戶戶為了拜拜跟節慶喜事,都會自己在家做的食物,大約20年前就沒繼續傳承 / 記者 王可萱 攝
阿公阿嬤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邊做紅龜粿,一邊互相討論應該怎麼做,這是斗南新崙社區今年小旗艦計畫中的一個「技藝文化傳承」課程,他們那好幾代都以種稻為主,發展出深厚的米食文化,比如說紅龜粿,以早就是家家戶戶遇到拜拜、節日或者是喜事,都會在家裡自己做的食物,但因為現代生活越來越便利,這原本透過家庭傳承的技藝就漸漸斷掉。
為技藝能繼續流傳,新崙社區才設計這個課程,實際問課堂上年紀最小的一輩,他們說自己年輕時還有跟著老一輩做過,但最後一次也已經約20年前,經歷過這次的課,他們會開始思考把這手藝教給自己的孩子。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說明,這回的課他們是找村里很會做紅龜粿的耆老李蓮香來帶領80歲到60歲之間的居民,讓傳承開始斷掉的那代,先重新學習,這樣未來更年輕輩若想學,才能找到人教,藉這方式促進傳承。

▲這次的課社區鎖定村里80歲到60歲之間的居民,讓傳承開始斷掉的那代,先重新學習,這樣未來更年輕輩若想學,才能找到人教 / 記者 王可萱 攝
另外理事長也說,雖然這種吃米、做粿的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但不同地方因習俗不同,作法其實有差異,相同的課接下來會到石龜、新光跟田頭社區也進行,發揮團結的力量守護在地文化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