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絲瓜布工藝師徐秀芬因為住在過去被稱為「絲瓜寮」的西歧里,退休後投入社區工作,開始就地取材,用「絲瓜絡」作創作,不只作可以吸水的造型菜瓜布,也拿這來做帽子、籃子、包包,甚至是人偶,到現在有20年的創作經驗,不只是用作品推廣社區,也推廣環保理念,透過鏡頭,帶大家一起來看。

▲斗南絲瓜布工藝師徐秀芬因為住在過去被稱為「絲瓜寮」的西歧里,退休後投入社區工作,開始就地取材,用「絲瓜絡」作創作 / 記者 王可萱 攝
將曬乾的絲瓜剪開滾平,一邊說著絲瓜的各種知識,這位是「絲瓜絡」工藝師徐秀芬,她原本是銀行行員,在將退休前,跟著丈夫搬回家鄉斗南西歧里,這地方因為以早種很多絲瓜,所以也被叫做「菜瓜寮」,退休後,她因為投入社區推廣的活動,自民國94年開始研究絲瓜絡創作,到現在剛好滿20年。
來到她在斗南第二市場的工作室,內外擺滿各種作品,徐秀芬說,她的創作從最早開始作人偶,轉為帽子、包包、籃子以及造型菜瓜布這類生活用品,目前是正在研究絲瓜絡畫,就像絲瓜有很多用途一樣,她也挑戰用絲瓜絡做出各種作品。
但各種的絲瓜絡,顏色都差不多,工藝師如何用這材質去做作品?徐秀芬指出,不種品種的絲瓜跟部位,厚度、密度甚至顏色都稍微有差,她到現在是還不斷在探索,所以她也鼓勵民眾,自己在家裡試看看,運用這些變化去玩創作,不只好看、實用又環保。

▲徐秀芬以絲瓜絡製作的人偶 / 記者 王可萱 攝
徐秀芬說她的作品這陣子在一些公共空間影展出,工作室內也有許多作品,她是歡迎各方對絲瓜絡工藝有興趣的民眾,過去她那交流、參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