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際雜糧價格不穩定,國內的黃豆、小麥以及玉米又有9成以上都是進口,這幾年興起復興運動,東勢豆農謝明拴於2008年國際糧食危機之後,成立產銷班投入復種國產黑豆、黃豆的工作,最多曾經契作400公頃的栽培面積,帶動國產雜糧產量的增加,可以說是中南部的豆子王。

▲謝明拴10年前成立產銷班,帶動國產大豆、黑豆復種 / 記者 王可萱 攝
國內雜糧類作物黃豆、小麥以及玉米有九成以上都是進口,於2008年國際糧食危機之後,興起國產雜糧復興運動,東勢鄉專門種大豆、黑豆的農民謝明拴,出生雜糧世家,有非常豐富的大豆栽培經驗以及知識,民國100年開始成立產銷班,投入復種黃豆、黑豆的工作。
其實早期國產黃豆、黑豆是非常的多,不過因為整體發展政策的改變,進口雜糧開始成為大家習慣使用的產品,黃豆、黑豆的栽培
面積才來減少,技術也漸漸失傳。

▲復種大豆、黑豆播種到採收都可採機械化方式工作 / 記者 王可萱 攝
因為豆子是旱作的作物,農民採取水旱輪作的方式對土地本身是有保養的效果,雖然利潤不多,不過因為收入穩定,不少老農對復種大豆是非常支持。
國際物價波動不穩定,國產雜糧的供給就更加重要,雜糧復興除了增加產量,也將栽培豆子的技術,再一次來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