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高齡人口快速增加,建構青銀共融的社會,國立中正大學馮展華校長指出,國立中正大學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完成「青銀友善標章」指標之建構,並與青銀共生基地共同發表青銀友善標章內涵。蔡榮婷副校長說明青銀友善標章指標的建構源於輔導產業因應高齡社會的經驗應運而生。主要源起是從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李雅慧與張佑在營運長於2019年開始培訓樂齡食農講師,直到2021年進駐斗南青銀共生輔導食農產業以及雲林縣觀光工廠轉型,使產業得以優化軟硬體的環境與服務品質,提升在高齡社會中的競爭力。

▲簽訂儀式合影留念/記者 丁沛盈攝影
中正大學學務長詹盛如指出,青銀友善標章透過9位學者專家,分別在高齡教育、數位學習、老人服務、工商經濟發展、照護產品設計、食品安全衛生、農業科技、政策規劃等聲譽卓著的專家學者,實施三回合的德懷術調查,最後得出「環境規劃」及「服務與商品設計」兩大層面,共24項指標,可用於協助產業符應超高齡社會之優化與轉型,使其貼近銀族群的消費需求,提升競爭力。
雲林縣張麗善縣長指出,青銀共生基地藉由中正大學學術與研究資源的投入,發展出的青銀友善標章可以輔導雲林縣店家提升軟硬體的服務品質。謝淑亞副縣長與建設處長李俊興進一步說明,雲林縣已經委託青銀共生基地協助其觀光工廠與商圈店家轉型為青銀友善營業場所。計劃處李明岳處長陪伴與扶持青銀共生基地的發展,也對今日的活動給予高度肯定。
營運長張佑在提到,農產業鏈的串結是活化在地的重要因素。基地目前已將農產六級化產業進行串連,由青銀共生基地輔導在地青農進行種植,並協助退休返鄉的中高齡者進行目標種植,進而學習農產品手作技術、協助返鄉者在地開設減糖烘焙廠,最後輔導退休返鄉進入農產業者,將產業在地生活化,青銀共生基地以高齡社會生活促進為核心,成為產學平台整合產銷符應消費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