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作物 科技青年移居山區打造智慧農場種「香莢蘭」

2025.02.03 記者 王可萱 報導
字級設定:

古坑一位從台中移民到雲林的青農劉允存,原本是做工業自動化的科技人才,5年前投入種香草的原料「香莢蘭」,因為發現這個作物照顧相當費功,所以結合自己的專長投入研發研發智慧自動灌溉系統,以及方便記錄作物的筆記系統,實踐智慧農業也推廣這個大家較不熟悉的作物。

▲古坑一位從台中移民到雲林的青農劉允存,原本是做工業自動化的科技人才,5年前投入種香草的原料「香莢蘭」  / 記者 王可萱 攝


青農劉允存在溫室內忙著採收,他種的作物並不常見,這綠色像豆子的果實,叫作「香莢蘭」,劉允存說這作物大約10年前台灣有人開始種,他自己是5年從台中搬來古坑才接觸,他說「香莢蘭」實在是讓人感既熟悉又陌生的作物。

劉允存來雲林前,是專門作自動化的科技人才,他說種「香莢蘭」後,才發現這作物,需要較濕的環境,照顧起來又非常費工,所以他進一步發揮專長,跟團隊投入研發智慧自動灌溉系統,以及幫每一株作物掛上有QR code的門牌,方便透過他們自己開發的系統作紀錄,除了自用外,也幫其他農民作設計規劃,減輕農友的辛勞。

除了實踐智慧農業,因應台灣人日常生活中,其實吃不少香草口味的東西,但原料往往非本地生產,所以他也串連在地其他「香莢蘭」農,規劃未來要在古坑開辦教室作食農教育。

▲投入「香莢蘭」種植5年,劉允存說,因為大家吃過香草,但多數沒見過「香莢蘭」,它實在是讓人感既熟悉又陌生的作物 / 記者 王可萱 攝

全球化讓人在自己的國家就能品嘗國外來的食物,體驗不同的飲食文化,但這幾年環境保護的議題讓人轉而關注食物長途運送的碳排問題,縮短糧食從產地到餐桌距離成為焦點,劉允存的「香莢蘭」在這個風氣中結合智慧科技,讓人看到農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