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粽子是五日節的傳統習俗,粽子會用到的農產品除了米、豬肉、香菇等拿來吃的部分,其實還包括包在最外面的竹葉,所有的竹子品種中,葉子夠大可以包粽子的沒幾種,其中一種是古坑種很多的「麻竹」,大埔社區因為有很多這種竹,早期其實有「粽葉」的產業,為了讓大家認識這個文化,社區今年是用鮮的麻竹葉來綁粽,透過鏡頭帶大家一起來了解。

▲大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和賢詳細教志工如何摘麻竹葉,這些葉子是為了綁肉粽來準備 / 記者 王可萱 攝
大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和賢詳細教志工如何摘麻竹葉,這些葉子是為了綁肉粽來準備。現在因為生活便利,粽葉又是包在肉粽外,吃不到的部分,很多人不會發現,其實粽葉也是農產品,張和賢說明,各品種的竹子裡面,只有少數幾種因為大小跟生長時間適合,能被拿來綁粽,其中一種就是他們那種最多的麻竹。
張和賢回憶,早期台灣竹業還發達,進口的粽葉還沒那麼多的時候,他們那不只有用自己種的竹葉包粽的文化,還曾經有過「粽葉」產業。
產業規模的縮小及傳承斷層,現在已經少見有人用鮮麻竹葉綁粽,為了將這這記憶撿回來,大埔社區今年的端午關懷活動,是用鮮葉鋪在內層來綁粽,同時整理葉子到包粽的工作,除了志工,也邀請有興趣的年輕輩來參加,希望藉此逐漸復興、傳承、推廣這個文化。

▲為了將這這記憶撿回來,大埔社區今年的端午關懷活動,是用鮮葉鋪在內層來綁粽,同時整理葉子到包粽的工作,除了志工,也邀請有興趣的年輕輩來參加,希望藉此逐漸復興、傳承、推廣這個文化 / 記者 王可萱 攝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除了藉此傳承節慶習俗、飲食手藝,大埔社區也用粽來傳承被遺忘的地方記憶跟文化,他們是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明年做過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