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稻農家族傳承3代 延續「相換工」育秧苗

2025.07.23 記者 王可萱 報導
字級設定:

大埤一位青農曾懷德,是家裡第三代傳承種稻的農民,為維持稻子的品質,家族到現在還堅持第一代自己「撒秧苗」的精神,持續用一台傳承好幾代的機器,同時因為農村人工不好請的問題,也維持與親朋好友「相換工」的傳統,大暑到立秋是二期稻播種的時期,他們全家是趕在這之前齊力育秧苗,不過曾懷德說,因為人力的問題,今年是最後一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透過鏡頭帶大家一起來了解。

▲家族第二代稻農曾丁興種稻超過40年,拿頭燈詳細檢查每一塊送過去的秧苗片是否均勻 / 記者 王可萱 攝

拿頭燈詳細檢查每一塊送過去的秧苗片是否均勻,這位是大埤一位稻農曾丁興,種稻超過40年。正在運作的這台舊機械,是撒秧苗用的機器,雖然比起更先進的機台需要更多人工,不過因為是上一代留下來,更有傳承的意義。

曾丁興的兒子曾懷德也是稻農,他說他阿公開始為顧品質,自家的秧苗長年都是自己育,除了舊機器,因為農村人工不足的問題,他家到現在也還維持跟親戚朋友「相換工」的傳統,不過因為人力實在越來越難叫,他們決定,今年是最後一次用這方法來育苗。

換工的人力中,有一位是他們家族裡,還在讀書的青少年,他說他是從小就這樣幫忙到現在,雖然大學選擇讀科技相關的科系,不過未來是希望將科技的力量,運用於家裡的稻作事業。

▲這台老舊的機器需要大量人力,不敵農村缺工衝擊,曾懷德一家決定,明年起不再用這機器育苗,但會將場所轉型為食農校育場域 / 記者 王可萱攝

青農曾懷德說明,雖然他們未來不會再用這機器育苗,不過會將這邊轉為做食農教育的場域。這個好幾代種稻的家族,是讓人看見現代農戶面對轉型,傳承也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