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坑樟湖「竿蓁籠」有一棵茄苳老樹,過去是在地的重要信仰,相傳孩子若是不好帶,去認老樹公當「契子」,可以保佑順利長大,但這個習俗隨著醫學發達消失多年,為將這個在地記憶紀錄下來,樟湖藍染人文發展協會是帶領長輩繪藍染畫做故事繪本,要將這文史流傳下去。

▲長輩圍著藍染畫繪本的原圖,輪流分享茄苳樹公的故事及繪本製作過程 / 記者 王可萱 攝
圍著藍染畫繪本的原圖,阿公阿嬤輪流分享茄苳樹公的故事及繪本製作過程,這本書名叫做「我的阿公五百歲」的繪本,是由雲林縣樟湖藍染人文協會,向縣府文化觀光處爭取經費發行,主要是想將他們那一個神木的故事,用在地的特色-藍染工藝,記錄下來。
參與畫繪本的長輩指出,這老樹早期是他們那的重要信仰,尤其是小孩較不好照顧的,都會去認樹公作「契爸」,若看到孩子脖子上配戴 「銅錢」就是樹公的「契子」,但隨交通跟醫療的發達,這個民俗現在已經消失。

▲為記錄、傳承地方記憶,樟湖藍染人文發展協會號召超過20位長輩以藍染工藝作畫,製作繪本「我的爺爺五百歲」 / 記者 王可萱 攝

▲「我的爺爺五百歲」以在地長輩的口述歷史為基礎,講述在地人對神木的信仰與情感 / 記者 王可萱 攝
習俗的消失,年輕一輩對老樹的了解不比長輩,協會說,他們帶阿公阿嬤做這本繪本,傳承在地文史之外,其實也希望藉此來帶動阿公阿嬤增加自我認同,自信安老。